更新时间:2025-08-04
IEEE会议论文的审稿流程是什么?
IEEE会议审稿机制流程精准、节奏紧凑,既决定一篇论文的命运,也塑造整个会议的声誉。对作者而言,理解这条流水线,才能在短时间内把研究成果打磨成可发表的形态。本期aeic小编给大家分享相关知识。
第一步,作者通过会议在线系统提交完整稿件。系统立即生成编号,启动查重引擎,相似度超过阈值直接拒稿,不给修改机会。通过这一关,稿件进入技术筛查阶段,由程序委员会主席核查格式与主题匹配度,不符合者同样被快速淘汰。
第二步,程序委员会按关键词把论文分桶,每篇指派一名副编辑。副编辑必须在48小时内从审稿人数据库中选出三名活跃研究者,避开同单位、近五年合作者,并确保每位审稿人在该关键词下近三年有至少两篇一作论文,以此保证评审的客观与深度。
第三步,双盲评审正式启动。审稿人仅能看到标题与正文,作者信息被完全遮蔽;作者也看不到审稿人身份。三周之内,每位审稿人提交评分与意见,评分维度包括原创性、技术深度、实验充分性、写作清晰度。低于平均分的论文直接收到拒信,其余进入复审池。
第四步,副编辑综合三份意见给出推荐:接收、弱接收、弱拒绝、拒绝。若评分分歧过大,副编辑追加第四名审稿人,形成四对三的裁决。此阶段强调“证据说话”,任何推荐都需逐条引用审稿意见,杜绝主观拍板。
第五步,程序委员会主席召开线上仲裁会,逐篇讨论边缘论文。会议持续两天,每篇论文讨论时间不超过七分钟,重点看审稿人是否提出可修复的硬伤。若存在,作者将收到“有条件接收”通知,需在两周内提交修改报告与差异表。
第六步,作者返修后,原审稿人再次评估修改是否到位。若仍不合格,降级为拒稿;若通过,状态改为“最终接收”。此时作者须在四天内上传最终版,并签署版权转让协议,逾期视为放弃。
第七步,出版主席把接收论文打包送交IEEE出版社,进入排版、校对、上线流程。会议开幕前一周,论文被收录至数据库并获得DOI,整个审稿流程正式关闭。至此,一篇论文从提交到公开平均耗时九十六天,每一步都以分钟计时,没有拖延空间。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