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论文中人称使用的规范与误区

更新时间:2025-10-29

学术会议论文中人称使用的规范与误区

学术会议论文中人称使用的规范与误区

学术会议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人称使用直接影响内容的严谨性、客观性与可读性,需严格遵循学科惯例与会议隐性要求,避免因人称不当引发歧义或削弱论证力度。现在就由aeic小编分享相关的知识吧。

规范使用人称需遵循学科特性与表达需求。理工科论文侧重客观呈现实验过程与结果,常用“本文”“本研究”引出方法设计与结论分析,如“本文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减少主观色彩。人文社科类论文若需强调研究视角,可适度使用“笔者”,但需控制频率,核心论证仍以客观表述为主,确保观点与论据紧密结合,不依赖人称强化立场。

常见误区集中在人称滥用与指代模糊。部分作者过度使用“笔者认为”“我们发现”,导致论文充斥主观判断,掩盖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还有论文中人称切换混乱,时而用“本文”,时而用“研究者”,造成阅读障碍。此外,省略人称导致主语缺失的情况也较普遍,如“通过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未明确“谁”进行数据处理,违背学术表达的严谨性原则。

规避误区需从两方面入手:写作前梳理学科内人称使用范例,明确会议论文的风格倾向;初稿完成后重点检查人称一致性,删除不必要的主观人称表述,补充缺失的主语,确保每处人称使用都服务于内容表达,既符合学术规范,又增强论文的可读性与说服力,助力学术观点高效传递。

aeic小编的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