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多个新规明确规定:这类研究生要分流淘汰!加强岗位管理!不适合博士生导师应退出!

发布时间:2020-09-30

近日,教育部连续发布两份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博士生导师管理提出新的指导意见,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1、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进一步加强和严格课程考试。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2、导师要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学生分流退出建议。


3、导师要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


4、招生单位要切实规范研究生招生工作。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除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专项计划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


5、论文重复率检测等仅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不得以重复率检测结果代替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


6、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促进学术公开透明。


7、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坚持公正公开,切实履行选聘程序,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选聘质量;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

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外籍导师、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培养单位要提出专门的选聘要求。


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培养单位要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


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


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对于导师退出指导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应妥善安排,做好后续培养工作。



从近年趋势看

已有不少高校发布实施“博士分流淘汰制”细则


其实近一两年,已经有不少高校出台了相关细则。


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便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


而且,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清退不达标准的研究生这件事上,也是实打实的。


比如,8月3日,南方医科大学拟对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四川大学在不久前一次性清退了200多名研究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都曾发布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


江苏省曾介绍,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无法完成学业,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三是极少部分学术不端。


一般来讲,这些分流应该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从实践来看,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向较高一级分流培养(比如硕转博);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比如博转硕)。


这回教育部出台了这么多文件,向我们传递的信号有两个。


一是在鼓励培养单位严把质量关,积极落实博士分流退出机制。培养单位越是严把质量关,将越多不合格的博士生分流退出,就可以得到越多的招生计划倾斜。


二是《意见》中也提到,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这也保障了研究生的权益,让被分流的博士生们,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博士分流淘汰制”恐全面到来

我们应当怎么面对?



调整心态,适应孤独


读博过程中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使得很多博士生选择了退学、混日子或轻生,读博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读博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我们经常讨论的博士脱发、失眠、抑郁、自杀等都充斥着整个博士生活。


一入科研深似海,从此只有读书时,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各种挫折,并耐得住孤独,学会适应孤独。


认清自己,quit or accept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就是两条路,一条quit,一条继续读下去。


quit就不多说了,估计你也不是很想quit。不过过去的都是沉没资本,不要也罢,这点要想明白了才能洒脱。另一条就是继续读下去了。“既来之则安之”,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就在那里。


所以不管你是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都要接受现状,熬过这4年。既然选择了读博,你只管奋力前行。不过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喜欢目前的专业,还是不喜欢正在做的课题?课题不喜欢,没有进展,做不下去,或许换个课题就能解决了。不管是专业内课题,还是跨专业课题,都是可能的解决方向。


培养兴趣,确定方向


许多学科的博士学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拿,只要下够苦功夫,用笨方法也能最终毕业,最困难的基本上都出在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读博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任务,稍微一遇到一些挫折,你的心里就会爬满抱怨感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然后科研进度就会无限期停滞,最终导致延期。


所以应培养个人研究兴趣,选定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之后奋力前行。还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科很感兴趣,其实内心深处他只是对这个名校或者博士头衔感兴趣而已。


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只是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博士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去努力,争取在这个研究方向内有所建树。


夯实基础,多发paper


厚积才能薄发,所以科研的过程中要克服功利性,戒骄戒躁,打好理论基础,做好理论积累。当然理论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文献,多多阅读文献。以自身为例,由于老板属于散养,所以在科研过程中我就是“自己找paper看”+“自己找idea做”+“主动和老板师兄讨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读文献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主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文献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的章节内容。


夯实了理论基础之后就是形成自己的idea去写论文,在形成idea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换一种方式行不行?为啥结果这么优(扯)秀(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等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术研究要多和他人讨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可能与老板师兄一交流,老板一challenge,idea就出来了。当然做研究要耐得住孤独,但是此孤独非彼孤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多于他人讨论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灵感,所以做研究不是闭门造句,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会议中的大咖进行交流,多参加学术沙龙,如果有交流或交换的机会可以出国交换,开阔视野。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读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idea,绞尽脑汁推公式,设计算法,读文献,然后就是试错,尝试哪条路是通的,关键在于极少有人告诉你你现在这条路对不对。读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导师的知识范围的,如果一直在其内打转,我也不认为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现。因此读博的过程中存在着狠毒苦需要你独自去吃,可能有人苦于:入门老板不管,对领域不了解,没有基本能力,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师姐师兄取经,不知路在何方等。切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版尾2.0.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