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人文杂志》2020年8月最新论文导读!

发布时间:2020-08-31

● 《人文杂志》创刊于1957年4月,现被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


00c1a9ea-33d4-4a01-9e6e-4957c0088296.jpg


● 编委会现拥有委员27人。复合影响因子为1.054,综合影响因子为0.63。影响因子为0.68。


● 人文社科观察家已陆续分享了《北京社会科学》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最新出版论文,收到众多社科学者的热情支持。本周小编将《人文杂志》2020年第8期的期刊论文摘要导读整理分享给大家,以下论文于8月13日出版拉至文末可领取8月最新完整版PDF论文。


NO.1


人道主义的还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理论形态及其论争

杨建刚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摘要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影 响最大且产生持续争鸣的两种理论形态。作为20世纪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形态,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传统,但其价值指向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进行批判,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阿尔都塞坚持一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与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相矛盾,从而对其展开批判。沙夫则秉持东欧主流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立场,采用语义学方法,对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围绕人道主义展开了持久的论争,但并没有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矛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要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回归和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吸收当代最新的学术成果,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NO.2


“士大夫”“官人百吏”考辨——兼论“吏民”的出现

孙闻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摘要

战国秦官吏分层可分为宗室大臣、士大夫与官人百吏。其中,“士大夫”“官人百吏”分别以“爵”“秩”进行等级管理,“士大夫”有“秩”,为千石至六百石。“士大夫”与“官人百吏”并以六百石为等级分界。这一分层特征,不仅有助于解读《秦律十八种·传食律》“官士大夫”,而且为理解古代“吏民”“吏卒”概念的出现,秦汉爵制中官、民爵分界的形成,提供了线索。二者在秦国还多用以对应中央官与地方佐官、属吏。君主既反对中央官吏影响、侵扰地方,又对地方官吏不尽信任,防范其作奸谋私。官僚组织“服务取向”明显突出的秦国,君主对官吏的“自利取向”仍多有警惕。对“士大夫”“官人百吏”的考辨,可以增进对早期中国官僚体系结构的认识。


NO.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嵌入性治理

丁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

乡村振兴要求生态宜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宜居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嵌入乡村社会的外部行为规范,与乡土性、流动性和个体化的乡村社会相结合,产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嵌入性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农民分类意识淡薄的主体性困境、垃圾分类规则模糊的制度性困境和村庄动员能力减弱的公共性困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组织机制、制度机制、宣传机制、奖惩机制构成嵌入性治理机制,以重塑村庄公共性、明确治理规则、培育垃圾分类意识和规训垃圾分类行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嵌入性治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嵌入性治理的治理能力提升、治理规则规范和治理权威型塑,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NO.4


乡村治理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反思

韩鹏云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

农业税费取消以来,乡村治理开始发生新的转型。在乡村治理体系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乡村治理体制的标准化和乡村治理机制的制度化等两种实践样态;在乡村治理能力转型的过程中,凸显了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技术治理能力等两种实践趋势。从本质上看,乡村治理转型是国家整合乡村的过程,由国家自主性、工业城镇化发展及“三农”的现代发展等共同作用促成。由于我国国情和乡村社会的实际特点,乡村治理转型并非要消灭乡村,而是要实现乡村振兴,这就对当前的转型带来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反思:从实践上看,乡村治理体系转型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和活力,乡村治理能力转型应突出组织农民并推动其参与乡村建设。从理论上看,乡村治理转型代表的是国家基础权力的建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须重视国家整合和乡村社会的自治功能的双向互动。


NO.5


卡斯特的结构主义城市批判与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路径转向

温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列斐伏尔的城市批判理论一度是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话语。它试图在马克思早年的实践哲学语境中,揭示资本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异化机制,并建构以日常生活总体性革命为内容的人道主义城市乌托邦。曼纽尔·卡斯特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尖锐地抨击。这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城市属性该如何界定的问题上,他否认列斐伏尔以来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将抽象的实践同城市直接挂钩的做法,并认为应当在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等要素的结构性矩阵中,对城市进行阶级性的拓扑式分析。惟有如此,才能清除盘踞在城市概念之上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残余的资产阶级主体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城市革命的动员问题上,卡斯特反对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对一元性的阶级斗争的过分期许。他指出,城市革命是社会多元群体,在空间构成性要素的历史性链接关系中,根据“情势”集体行动的产物。其实质,是跨阶级的多元社会反抗运动。应当说,卡斯特对列斐伏尔的诟病,既折射出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分歧,又预示着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运用马克思经典论断以回应资本主义城市危机时,因“总问题”的差异而发生的言说路径转向。


NO.6


打开中国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的“黑箱”——兼评孟捷教授对国家理论的研究

陈龙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潮中,“国家”理论成为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界围绕国家理论探索形成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孟捷教授关于国家理论的研究成果贡献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的学术史定位;第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第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的体系框架。本文指出,孟捷教授及其他学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构建的工作意义突出,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解析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政策-制度话语体系向学术-理论话语体系转化;是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系统化理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进一步推动“中、西、马”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而这对于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NO.7


优生·强身·尚武:近代身体史视阈下的民族复兴思想

俞祖华 怀培安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近代思想家意识到国民具有强健的身体是一个民族取得优胜地位的最基本条件,他们注意从生物学视角、身体史视阈探讨民族衰亡之因与民族复兴之道,认为国人体质羸弱文弱是导致近代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就要从改变国民“东亚病夫”式的身体状况入手,从促进“中华民族之健康”入手 。他们从先天的生物遗传角度,思考如何通过“优生”“强种”“人种改良”以改变中华民族“劣败”的命运;从后天的育养调摄角度,强调民族健康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国民体力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是至关重要的,指出促进民族健康是“最基本的复兴方法”,呼吁国人重视国民体育、 民族卫生、饮食营养等问题;还注意反思导致民族文弱的重文轻武观念与“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等陈腐习俗,进而倡导尚武精神、军国民教育与“兵的文化”。


NO.8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地权基础

孙新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然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却普遍存在“分之有余、统之不足”的问题。不同于经济视角和组织视角的解释,本文基于农村和农垦的典型做法试图从地权视角进行解释。通过系统分析我国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实践及其地权结构的理想类型,发现统分双层之间形成的地权结构直接影响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实践效果。具体而言,统一经营层在土地利用权和农业经营权中所拥有的权能大小,决定了其在土地集中利用和农业规模化服务中能发挥多大的统筹作用。其政策启示在于,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该在村民自治基础上适当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能,以有效发挥其在土地集中利用和农业规模化服务中的作用。



其他核心期刊8月论文(可免费下载)



文末附免费下载!“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期刊《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8月最新论文导读!

南大核心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8月最新论文导读!附PDF版可下载!


人文社科观察家版尾.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