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刘俏:“经管+”的学科交叉范式如何回应国家重大需求?

发布时间:2022-11-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稍早前的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目录中新增多个交叉学科。


去年,我国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介绍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的背景及意义时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近期,“交叉学科”“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备受社会、尤其是学界关注的热词。


不同学科有哪些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如何通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来回应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结合北大光华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尝试与思考,对交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


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一个学科能够回应时代、国家或全球的重大需求,能做出重大突破,它才会有生命力、有影响力。学科交叉融合对传统学科去定义前沿的重要科学问题、发现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有重大价值。”刘俏指出。


刘俏还指出,科研工作、学科发展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但在当前,有些关键问题和意义重大的需求,按照传统的学科研究范式、学科知识体系与研究技术已经很难去解决。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新趋势,也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刘俏认为,要去捕捉时代发展大趋势、回应时代之问,就要突破传统学科划分的藩篱,突破传统学科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的局限性,用大交叉、大融合的方式,用创新的研究技术去破解重大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较大人才缺口的领域,陆续开始设置交叉学科。比如去年我国新设交叉学科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在刘俏看来,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成立“交叉学科部”也是在当前大背景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9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设了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区域国别学等多个一级学科。


今年9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介绍我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相关情况时提到,我国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700多个交叉学科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向上的学科交叉范式

“学科交叉或者交叉学科,必须将着力点放在营造环境上,这是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去年,在北大召开的一场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位管理处处长栾宗涛这样指出。


刘俏认为,北大光华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正是得益于良好的氛围。


“至少是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我们学院老师的办公室就是打散的,不是按系来分的。另外,我们有食堂文化,中午在学院食堂用餐时,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们会聚在一起聊天讨论,这样很容易产生思想碰撞。”刘俏介绍,一直以来,北大光华在学院层面非常鼓励老师们多进行思想碰撞与合作,老师们很多很好的论文都是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合作完成的。


刘俏认为,在良好的氛围下,杰出的学者、有格局的学者会发自内心想去研究重大问题,并自然而然会走向与其他学科学者合作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刘俏看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向上的驱动力。


以北大光华为例,在顶层设计上,2019年北大光华成立了三个交叉学科平台,分别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以微观大数据为基础的应用研究、中国管理创新。


“成立这三个平台主要是考虑到,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对经济运行规律、企业管理规律,以及产业转型有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刘俏说,“这种有组织的科研,能使大家在做研究时有所聚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能取得一些系统性的突破。”


刘俏称,从2019年到现在,北大光华一直在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之路。探索中的最大收获是,立足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在需要突破的重大方向和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识。


刘俏表示,如今,北大光华的交叉学科建设已超出了当初的顶层设计,有了很多自下向上的组合与尝试。比如,今年,心理学、营销学、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基于研究需要,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叫“行为科学和政策干预”的交叉创新团队。


“他们通过较为统一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在研究公共政策制定逻辑与实施效果。这一自发的创新研究团队在我们学院层面已得到了认可,它相当于上述我们在三个平台之外的第四个交叉方向。”刘俏介绍道。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做一些自下而上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去发现突破性方向。”刘俏说。


“研究真问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研究的问题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会越研究越热爱研究,进入正向反馈机制。你会越来越愿意走出舒适区,去尝试一些多元的研究,回答更难、更重要的问题。”刘俏结合自身做科研的经历分享道,“我觉得我现在做的研究,比我之前在行业顶刊上高频发表文章那段时间的研究要重要得多,我自己也因此更感兴趣一些,更有激情一些。”


他表示,现在北大光华很多老师都有类似的感觉,觉得做研究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


“以前很多人可能感觉,商学院总是闹闹哄哄的,但现在至少北大光华已经真正回归教育本质,更加关心学科、学术、学人的发展建设如何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刘俏说。


刘俏希望,通过自上而下、自下向上的学科交叉融合方式,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来对国家有重大需求的领域的问题进行破题,从而对国家甚至全球发展产生影响、起到推动作用。


“经管+”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如何利用北大光华在经管领域的资源和优势去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刘俏长期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能源、数字、生物技术带来的变革,在冲击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动能,并形成新的全球经济产业格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有多层次的内涵,其中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都是时代发展、学科发展需要去直面的重大需求。”在刘俏看来,这是当前的时代大背景。


这种背景下,刘俏认为,经管的优势在于其涉及产业转型,能去对经济运行规律、产业转型规律进行梳理,并通过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很多重要问题。


基于这一洞见,近些年来,北大光华已经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努力,做了很多探索且颇有成效。北大光华突破学科边界,通过经管+能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方式,在来自学院内外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切入碳中和、5G与6G发展应用、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领域,凝练出了很多重要的学科突破方向,并在试着回答关系国家重大需求的问题。


“比如碳中和,很多人总把碳中和理解成一个技术问题,认为只要把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转成可再生能源,让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下去就解决了。但我们用研究表明,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对能源结构做出巨大调整。其中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经济持续增长与能源结构转型(减排)之间形成一个平衡。”刘俏说,这即识别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管理问题。换个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稀缺资源怎么配置。


刘俏介绍,当前,北大光华已汇聚来自金融、管理、计算机、能源领域专家,在研究碳中和的实施路径、产业转型规律以及如何应对碳中和对经济的冲击,并希望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新机制。同时,专家学者们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方法识别出,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行业,希望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去发现一些可行的行为干预方法,从消费端发力倒逼生产端更好地推进实现碳中和。


类似的,为了研究5G、6G带来的产业转型、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北大光华组织了经济、管理、网络理论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领域的教授专家,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去识别5G、6G应用的场景和节点行业,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


此外,北大光华的经济领域学者还与人工智能、社会学领域学者在合作研究,如何处理人工智能在重塑产业结构或企业、个人行为时,所带来的道德问题、伦理问题。


“我们还有老师在与人工智能、算法、法学领域的专家合作,将机器深度学习、算法与法学相结合,来研究重大法律问题。我们分析研究海量的司法文书后发现,司法文书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在实质正义比较难量化的情况下,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怎么更好地去推进司法文书的形式正义。”刘俏说。


“我们的老师还在研究中发现,女性作为原告去打官司胜率比男性要低,这是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也是如此。但好消息是,中国讲求男女平等,经过这些年的司法改革,女性原告的胜率提高了。”刘俏认为,这些研究对现代化的法治中国建设非常重要。


在刘俏看来,学科交叉融合对传统学科向前发展、定义学科新问题,以及推进学科边缘向外拓展都很有价值。他表示,针对学院未来十年“双一流”建设,北大光华确定了一些前沿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绝大部分课题也都需要用交叉学科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未必要设立新专业

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是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刘俏认为,教学上,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转型需求的人才,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培养理念、课程组织方式、授课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形成融合创新的思维模式。


“为此,北大光华对学院整个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做了比较完整彻底的梳理。目前,几乎所有学习类型的学生都会接触到交叉学科领域。”刘俏介绍,北大光华没有增设专门的交叉学科专业或学位项目,学科交叉更多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上。比如,课程内容逐渐引入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北大光华在专业上增设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交叉学科辅修方向,并正准备将碳中和研究相关成果、思想纳入到本科课程体系,开设碳中和经济学领域辅修方向。传统的金融、会计、MBA、金融科技等课程则引入了Python、人工智能商业场景等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希望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回答商业问题的专门人才,比如企业的数据科学家或专门从事数据行业产业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变化。”刘俏说。


专业硕士层面,北大光华在EMBA、MBA课程体系中融入了与产业转型大背景,以及与产业转型相关的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正陆续开设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碳中和等相关课程。


“我们还通过成立数字教育中心,将交叉学科产生的研究成果迅速转换成了线上的模块课程,在更大空间去服务人才培养需求。”刘俏介绍,数字教育的课程比MBA等传统教育项目适用的人群更广,形式也更灵活。其中还设有乡村振兴主题的线上项目,主要针对基层干部。课程融合了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数据治理等领域的学者的真知灼见,相当于梳理了一套较完整的可用于理解乡村振兴的理论。


近年来,新兴产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岗位需求,一些高校也新开了很多专业。


“据我所知,有些高校计划开很细的专业,比如碳金融专业、普惠金融专业。还有人认为应该开设碳中和、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本科或专业硕士项目,我个人觉得并非必须。”刘俏认为,这些都是新时代的重大问题,都是做研究和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去回应的重大需求,实质性的进展比形式上的呈现更重要。


刘俏还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往偏重专业教育,专业分得很细。在产业面临结构转型的新时代,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专业设置与迎面而来的结构变化、巨大挑战之间,会存在摩擦或不匹配的情况。


他认为,交叉融合是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口径可以再宽一些,专业不用分得那么细。这样能让学生接触多学科知识、理解不同的思维范式,形成更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专业教育则可以上移至硕士培养阶段。


来源:澎湃新闻

人文社科527版尾2.0.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