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2年后,“85后”学者成为985大学副院长

发布时间:2021-10-09

王学军,198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首批“萃英学者”(三级岗,2019),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20),甘肃省领军人才(2021),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21),2016年起任管理学院副院长。


学者成为985大学副院长2 (2).jpg



王学军于2003年考入兰州大学,先后获管理学学士(2007)和博士学位(2014,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汉菲尔德政府学院联合培养),师从包国宪教授,是我国培养的首位政府绩效管理专业博士。2010年入选兰州大学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项目,201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18年破格晋升教授,2019年担任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10月5日刊文“公布“了他的成长“秘籍“。

张弛有度、侃侃而谈、平易近人,第一次见到王学军时,他仍在电脑前埋头工作。中外联培博士、破格晋升教授、首批“萃英学者”、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等等,累累殊荣下,这位管理学院的“85后”青年学者仍然不矜不伐,依旧谨记恩师教诲,踏实走在研究路上,至今已有近十年。
学者成为985大学副院长2 (1).jpg

立志高远 学霸初成

谈到自己的大学经历,王学军坦言“印象深刻”,大学时期,每天6、7点,他便会带上一些英语材料,到榆中校区将军院早读,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三年。大一时,他凭借高中扎实的基础和毫不放松的巩固,考过了四六级。“肯花功夫”,这是王学军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最直接的概括。他从来不觉得高中和大学是两种状态的学习方式,“我们那个时候大学前三年过得很辛苦,一点儿也不像高中老师说的那么轻松。”管理学院的基础专业课难度较大,他常常大量练习习题,“不理解的就先记住”,他坚信,知识是成体系的,知识之间往往可以相互阐发、联系,“现在不理解,以后的学习中用到了就能明白。”
“各位同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既有天赋、又肯努力,但在大学里,合作才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刚刚过去的2021新生开学典礼上,王学军带给新生的第一个词是“学会合作”,而这也是贯穿他求学工作时光的重要准则。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三时,学院开设了一门名叫《信息经济学》的全英文课程。那个时候,全英文课程并不像如今这样有非常多的学习和教学资料。这门课程不仅在语言方面有一定的障碍,在内容方面也较为深奥。为了弄懂书里的问题,他总是和同学们聚在一起相互探讨交流,总算艰难地“啃下”了这本全英文的教材。像这样和同学们一起攻克难关的事情还有许多,也正因为这些经历,让王学军养成了终生受益的习惯——合作。他说:“一个人可能会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大学里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合作’,要在合作中提高效率、增长共情、克服困难。”
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学生工作经历也是王学军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在担任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期间,王学军同学生会成员一起策划了管理文化节等极具专业特点的创新活动,在运动会期间为学院做好后勤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实践并逐渐明白如何把身边有利的资源整合起来、如何做到知人善任,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管理的效用和重要性。
名师指路 为学日益
2005年,王学军在做䇹政基金时开始跟随包国宪教授学习。2007年本科毕业后他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正式进入包老师团队,在企业管理方向进行深造。2009年升入博士时,在和包老师深入沟通后,王学军决定走向行政管理专业,并聚焦绩效研究。2014年,他在完成中外联合培养课程和学位论文后顺利毕业,成为我国培养的首位政府绩效管理专业博士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深造再到工作,“我跟随包老师学习工作已经十六年”。谈到包老师,王学军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他沉吟半晌,说了这句简单而厚重的话,“老师是我最重要的引路人”。在做䇹政基金期间,包老师告诉王学军:“学习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而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你必须学会主动地探索,才能走上研究的道路。”这让当时还处在科研入门的王学军深受震撼,直到现在,他仍能将这句话脱口而出。王学军开始明白科研工作中“主动性”很重要。为了做好䇹政项目,他常常往来于省图书馆和兰大图书馆之间查找案例、数据。
“包老师他总是能给我一些高瞻远瞩的宏观指导。”2014年至今,王学军已参加工作7年,虽然在工作中已逐渐得心应手,但每次申请重要项目时,王学军还是会让老师把关。在项目申报时,总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问题阐述,专家也会重点去看,把这一点写好非常重要。”王学军总习惯把自己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拿给包老师审阅。有一次,在和包老师去国外开会的飞机上,他请包老师审阅一份项目申报书,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提升了整个研究的层面和高度。“不要总想自己要表达什么,要看看这个领域缺什么,你的同行认可什么。”包老师带给他的换位思考习惯让王学军更能找准专业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学者成为985大学副院长3.jpg



十六年来,除了时时在专业研究上给予他关键指导外,“不要急功近利”这句恩师教诲也深深地扎根在王学军心中。每次写论文时,他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吃透?每次觉得论文已经完成的时候总要再问问自己是否还可以再打磨?想到新的研究方向时,总要问问自己的是否对学科发展有益,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益……这些问题一直提醒着他应该做怎样的研究,让他一步一步走得扎实稳当。

尊重兴趣 和而不同
从工商管理到企业管理,再到行政管理,最终聚焦于政府绩效,王学军的学习研究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确,在这个逐步了解、深入认识、反复摸索的过程中,包老师总会和他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我从来不干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学军才慢慢从诸多选择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政府绩效管理这一研究方向。
从被老师指导,到做指导老师,十余年过去了,王学军始终传承着导师的点滴教诲,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王学军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研究内容一定要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有些兴趣是天生的性格和特质决定的,有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足够认识这个领域,获取到足够多的资源,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东西。”对于学生感兴趣但他目前还涉猎不足的研究领域,王学军也会想办法找到相关资源,并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引和资源。
当谈到什么样的学生能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时,王学军强调,首先应该有强烈的求知欲,要能提问题、会思考。其次是本科学习期间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与知识功底,专业基础扎实。第三是肯花时间、肯投入,虽然投入并不一定会产出成果,“但是不投入一定没有成果”。这三方面结合,就能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某一领域有所发展。最后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要学会与人交流、了解领域前沿。
王学军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只要学生的论文被某个会议接收了,他都非常支持学生去参会,“要参加学术会议,你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在学术研讨中“身临其境”,让学生们感受学术氛围,也了解自己与其他同龄人的差距,才能发掘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好方向是找出来的”。
如今,在政府绩效研究这个大家庭里,有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感兴趣,有人对数字政府治理感兴趣,有人对第三方评价感兴趣……在包国宪、王学军等老师种下的这棵大树上,虽根系统一,但大家各自生出诸多枝干,相互给予养分、相互扶持,愈发蓬勃向上。
“下一步,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团队将在包老师的指导下,做好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数据库、案例库、指标库、政策库和文献库,推动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再上台阶,以一流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关键一步”,王学军坚定地说。

来源:兰州大学

人文社科527版尾2.0.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