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南大“双料”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文献目录!

发布时间:2020-11-05

● 《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于1980年,现被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科.png


● 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人,编委31人。(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7.13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5.498。

● 本周小编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的期刊论文摘要导读整理分享给大家。



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以福利分配为导向的贫困治理,是一种普遍的人民福利,而不是排他的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同时,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以西方为师的理论贫乏与制度枯竭的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

作者:谢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摘要:乡村建设在价值引领、制度和政策改革及创新、村民主体性自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联,只有三者之间达成良性循环,乡村建设才可能取得明显进展和成功。这样的实践逻辑为后续的乡村振兴以及后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以因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

作者: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的变迁——从MPS的国民收入向SNA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转变

摘要:归纳中国MPS的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内容,阐述从MPS的国民收入核算向SNA的GDP核算的转变过程、转变方法和国际可比性的不断提升,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研究工作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更能够为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变迁,从而更为客观地研究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变化,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许宪春,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摘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和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文本,构成文学的三大文本形式;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脑文本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本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现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对于扩大中国文学理论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聂珍钊,浙江大学(杭州310058)


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摘要:16—19世纪中日两国货币流通制度的演进路径发生两次重要分流。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建立近代货币金融体制的过程中呈现出更明显的分流。这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也彰显了国家金融能力的传统特质对构建近代金融体制的深层次作用,折射出历史遗产的路径依赖对于制度变迁的深层影响。

作者:仲伟民,清华大学(北京100084);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

摘要: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同一性概念具有规范性特点,可指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据此,有理由论证自我有绵延生命始终的同一性。“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种超越已有本体论范畴的特殊的存在样式,可称作“最低限度”的实在,在人的深层心理本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与诸心理、身体样式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可看作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大量模块中的一种具有中心和统摄地位的特殊模块。由于它不能归结为心身,因此在重构人的整体的概念图式时,应一并思考它们三者及其与人的关系。

作者:高新民,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及其群体传播的互文性

摘要:网络叙事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事件、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等的重要影响,使传统叙事理论在网络叙事中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和生命力不仅为网络传播的活跃性提供了保障,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量,对社会交往乃至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隋岩,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6);唐忠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6)

 

版尾2.0.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