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名单公布,21人在计算机领域贡献突出

发布时间:2020-08-17

8月11日,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发布。

今年的“杰青”名单依旧为300人,入选者均为博士、或是博士后以上的水平。

在科研界,国家“杰出青年”经常被视为国内除两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奖项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817115607.jpg

而拥有国家“杰青”数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

一起来看看,今年获得高校的学校排名,以及计算机领域今年获得杰出青年的学者。

高校入选人数情况

1、表现突出

从今年入选人数情况来看,前十名的大学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均有15人入选。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并列第三,分别入选14人。

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五,入选12人。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并列第六,均有8人入选。

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并列第八,分别入选7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十,则各有6人入选。

此外,还有4所大学各有5人入选,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相较于去年来说,有3所“双一流”大学的入选人数相较去年有所上升。

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共有15人入选,与清华大学共登榜首,而去年入选11人,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三。

南京大学今年入选人数比2019年多6人;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入选12人,比2019年多7人。

此外,地方高校包括江苏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湖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今年表现较为突出,各有1人入选。

888.jpg

2、排名下滑

同时,也有几所高校今年排名有所下滑:

北京大学今年入选14人,比2019年少8人;复旦大学今年入选8人,比2019年少3人,且排名下降至第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入选6人,今年无人入选。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除了北航,还有8所今年也无人入选“杰青”,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此外,今年的“杰出青年”名单中,有不少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领域的学者。(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计算机领域的“杰出青年”们

刘利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图形学

1.jpg

刘利刚教授的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并于1996年毕业。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在浙江大学研究计算几何与计算机图形学读博,并于2001年获博士学位。

在那之后,他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网络图形组当过副研究员,而后回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计算机系进修两年后,刘利刚教授再次回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以教授的身份任教两年。

2013年后,刘利刚教授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任职教授至今。

刘利刚教授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已在该领域顶级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曾获得“微软青年教授”奖(2006)、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一等奖(2010)、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等奖项。

刘华平,清华大学,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学习

2.jpg

刘华平教授于1997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在同济大学电气工程读完硕士后,于2004年取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学习。

此外,刘华平教授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

从清华大学学者库来看,刘华平教授至今共发表论文341篇,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引用2054次,H因子24。从收录情况来看,WOS收录113篇,中国知网CNKI收录66篇,SCOPUS收录294篇。

张广艳,清华大学,大数据存储与管理

3.jpg

张广艳教授于2000年在吉林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03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2008年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博士,目前在清华大学任职副教授。

作为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方向的研究人员,张广艳教授的研究得到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持。

此外,张广艳教授的许多代表性论文也发表在计算机系统领域顶级国际会议或期刊上,含FAST 2篇、IEEE TC 6篇、IEEE TPDS 4篇、ACM TOS 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论文被包括FAST程序委员会主席、ACM Fellow、IEEE Fellow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论文中引用,并获得积极正面的评价。

马晓星,南京大学,软件自适应技术

4.jpg

马晓星教授于1993年进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于1997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

其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在ICSE、FSE、ASE等国际会议和IEEE  TSE、TC、TPDS、TSC以及CACM、IST、JSS等国际期刊和《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国内一级学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马晓星教授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度/第二完成人,2011年度/第四完成人),两次获得教育部一等奖(2004年度/第三完成人,2010年度/第二完成人);还曾获2009年度中创软件人才奖、2015年度东软-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

曹汛,南京大学,计算摄像

5.jpg

曹汛教授于2006年在南京大学电子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曾分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德国亚琛Philips Research、美国UT Austin做访问研究。

2012年起,曹汛教授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2016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电子学院通信工程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和视频处理、计算摄像学方向的研究。

近几年共发表论文29篇,多发表在顶会或顶级期刊,包括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EEE T-PAMI, IJCV, IEEE T-IP,IEEE T-CSVT, IEEE Multimedia, IEEE T-Broadcast., CVPR, ICCV,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申请36项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23项已获授权。

马思伟,北京大学,智能视频编码

6.jpg

2005年,马思伟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此后三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大工作至今。

马思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及处理,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0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12)、首届AVS技术奖(2004)、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007)、IEEE 1857国际标准贡献奖(2013)。

此外,马思伟教授曾于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高云君,浙江大学,数据库理论与系统

7.jpg

高云君教授于2008年3月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而后在新加坡、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亚等高校做博士后/访问研究,2010年3月以“海外引进”人才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高云君教授已在国内外顶级/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TODS、VLDBJ、TKDE、TOIS、TMC、SIGMOD、VLDB、ICDE、SIGIR、AAAI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ACM/IEEE汇刊论文26篇,CCF A类期刊/会议论文60余篇,SCI他引448次(近五年),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4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1项。

高云君教授曾获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ICDE 2019优秀论文、APWeb-WAIM 2018最佳论文奖、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SIGMOD 2015最佳论文提名、ICDE 2015优秀论文、201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纪荣嵘,厦门大学,紧致化计算机视觉分析

8.jpg

纪荣嵘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1月,纪荣嵘教授入围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目前担任国内首个AI技术国家标准⼯作组联合组长、CVPR 2021与ACM Multimedia 2020/2019/2018领域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工委副主任、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指委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纪荣嵘教授有70余篇科研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PAMI、IJCV、TIP和国际会议CVPR、ICCV、IJCAI、AAAI、ACM Multimedia上。

张蕾,四川大学,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机制

9.jpg

张蕾教授分别于2002年6月、2005年4月获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学院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后保送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8年6月获得计算机科学工学博士学位;之后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8月作为四川大学引进人才,被聘任为教授。

至2016年1月,发表国际学术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29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论文7篇。包括①神经网络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 TNNLS,该刊物的影响因子达4.291,在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类的102个国际期刊中排名第1,同时在计算机科学-硬件与结构类的50个国际期刊中排名第2;②IEEE TSM C-B,该刊物的影响因子达6.220,在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类的24个国际期刊中排名第1,同时在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类的58本国际期刊中排名第2;③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顶级A类国际学术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CVPR。

李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10..jpg

现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东升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数十项课题,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根据百度学术,李东升教授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学术期刊以及IEEE INFOCOM等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被引1545次,H指数2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吕欣,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大数据技术的公益应用:应对贫穷、疾病、灾害的数据模型

11.jpg

2006年,吕欣教授以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国防科大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09年,吕欣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读博,并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目前,吕欣教授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3年,吕欣教授在人类移动行为动力学及轨迹可预测性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成功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开发出一套用于人群移动轨迹预测的马尔科夫模型。

这项成果在《Nature》《PNAS》等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得以发表,吕欣教授也成为学校首位先后两次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学者。

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

谢鲲,湖南大学,大规模网络测量分析

12.jpg

谢鲲,毕业于湖南大学(本、硕、博),后赴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读博士后,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助教,现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鲲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多个国家863计划,973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近5年,谢鲲教授在重要国际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计算机学会A类会议11篇,包括SIGMOD、INFOCOM等,IEEE/ACMTrans12篇,IEEE/ACMTON8篇,其中发表在IEEE ICDCS 2016的论文获得最佳论文提名。

此外,谢鲲教授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编写著作1本。

操晓春,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智能视觉内容安全

13.jpg

操晓春教授本硕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作为NSFC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IEEE Senior Member,操晓春教授从事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安全领域的研究,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自然基金奖。

此外,操晓春教授曾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含接收)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60余篇,其中ACM/IEEE Transactions 及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20余篇;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和实践成果,获授权美国国家发明专利2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并获得重要应用。

此外,在硬件芯片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学者。

吴华强,清华大学,存算一体电路与系统研究

14.jpg

吴华强教授于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同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士双学位。200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AMD公司和Spansion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从事先进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架构、器件和工艺研究。

2009年,吴华强教授加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研究领域为新型半导体存储器及基于新型器件的类脑计算研究,先后负责多项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和重点研发计划多项课题。

吴华强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lectronic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2项。

蔡一茂,北京大学,新型忆阻器件及集成技术研究

15.jpg

蔡一茂教授于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固体电子学与微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韩国三星电子存储器研发中心任高级研究员,从事先进非挥发性存储器架构和工艺研究。2009年至今,加入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任副教授,教授。

蔡一茂教授曾主持国家重大专项、863课题、自然基金委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美国专利授权十多项,部分成果已被国际半导体发展路线图(ITRS)采用以及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共享使用。

此外,蔡一茂教授还任《集成电路系列丛书》、《集成电路工业全书》编委,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等专业期刊评审人。

佟存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高亮度半导体激光芯片与系统

16.jpg

佟存柱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本、硕)后,于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骨干研究员,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佟存柱教授曾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包括高亮度半导体激光芯片、面发射激光器和碟片激光器,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大珩光学奖、《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佟存柱教授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9项,美国专利1项,受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14项,美国专利申请2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

吕杭炳,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阻变存储器与集成

17.jpg

吕杭炳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此后于2004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吕杭炳教授曾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信息)、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曾经承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韩银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用处理器芯片设计

18.jpg

韩银和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参加工作,目前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目前,韩银和已发表了20余篇SCI检索论文,40余篇EI检索论文,授权专利10项。他连续2年(2010,2011)在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上发表论文,在IEEE Trans on Computer等IEEE/ACM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集成电路测试方面的工作突出,韩银和获得了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以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

韩根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型微纳米CMOS器件

19.jpg

韩根全教授为“华山学者”菁英计划引进人才,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Silicon Nano Device Laboratory (SNDL) 实验室。

韩根全教授长期在半导体材料、器件研制方面从事科研,在高迁移率非硅沟道CMOS器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包括创新实现高性能应变锗、锗锡、铟镓砷MOSFET器件和隧穿晶体管器件;获得锗锡空穴迁移率国际最高纪录等。

相关研究内容多次被著名网络杂志emiconductor-today专门报道。目前,韩根全教授已经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受邀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6次,并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徐海阳,东北师范大学,忆阻材料与器件

20.jpg

徐海阳,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工作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其光子/电子器件,近年来在ZnO材料的生长/掺杂及其紫外光发射器件、氧化物忆阻器件及其应用于信息存储和突触仿生等方面开展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相关结果发表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IEEE EDL等杂志上;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主持来自国家基金委、教育部、吉林省等重要课题10余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973、863计划、教育部111计划等重大课题。

康凯,电子科技大学,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

21.jpg

康凯教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本、硕),在法国高等电力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获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凯教授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索引23篇,EI索引44篇,共被引用107次。担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分会主席,5次获邀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并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次。主持973子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5项,并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1项。

22.jp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