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AIPIP 2025)圆满落幕

更新时间:2025-10-22

AEIC官网-版头.gif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10月18日,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AIPIP 2025)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圆满落幕。本届AIPIP会议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AEIC学术交流中心协办,辽宁省通信学会、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以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支持。本次会议集聚了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成果丰硕,反响热烈。


640.png


会议伊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卫海桥教授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科优势,深刻阐述了会议的价值和合作愿景,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本次大会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随后,大会主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玉峰教授发表致辞,全面介绍了大会的设立背景、核心议题、学术目标和预期成果。两位领导分别从学校战略层面和大会组织层面强调了会议对领域发展的实际意义,充分表达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深化国际学术交流、跨国合作、共同推动领域进步的美好愿望。本次开幕式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王宇鹏教授主持。

640 (15).jpg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卫海桥教授


640 (16).jpg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玉峰教授


640 (17).jpg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王宇鹏教授


大会报告精彩纷呈,18日上午,六位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高水平的主题演讲。IEEE Fellow、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张伟教授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无线电环境建模与低空经济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为低空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东南大学张在琛教授系统剖析了光学通信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技术挑战与突破,展望了6G及其后续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琦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天线设计理念,能够在保障通信性能的同时实现精确的电磁干扰防护。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勇教授围绕复杂运动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展开探讨,展示了动态环境下成像精度提升的算法与实践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贾敏教授则聚焦于空间地面一体化网络,强调了智能网络体系结构在未来空天地融合通信中的重要性。最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祁峰教授介绍了该所近年来在太赫兹波段器件及系统方面的重要突破,为高频段精密探测及高速通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640 (18).jpg

IEEE Fellow、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张伟教授


640 (19).jpg

东南大学,张在琛教授


640 (20).jp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琦教授


640 (21).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勇教授


640 (22).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贾敏教授


640 (23).jpg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祁峰教授


下午还开展了内容丰富、思路新颖的特邀报告。东北大学宋晓诗教授阐述了融合多模态视觉信息以提升车辆环境感知能力的方法论和实验成果。吉林大学王雪教授则聚焦于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领域。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张涛高工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电磁环境仿真与数字化管理手段。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屈乐乐教授展示了基于雷达的行为识别及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拓展了智能感知技术在医疗健康和安防领域的应用前景。

640 (24).jpg
640 (25).jpg
640 (26).jpg
640 (27).jpg
特邀报告合集

另外会议还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吸引了来自韩国嘉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等高校企业23名青年学者参与交流,旨在为年轻科研人员搭建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分享实验数据、技术思路及应用案例,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推动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跨学科、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同时,会议设有优秀青年学者报告、优秀海报和优秀论文评选环节,表彰和鼓励创新研究成果,极大凸显了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的研究特色。

640 (28).jpg
640 (29).jpg
640 (30).jpg
640 (31).jpg
640 (32).jpg
640 (33).jpg
640 (34).jpg
640 (35).jpg
640 (36).jpg
640 (37).jpg

口头汇报风采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打造了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从系统理论到图像处理与智能应用的一系列尖端成果,有效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AIPIP会议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聚全球优质科研资源,深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推动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技术不断迈向新高度。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为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为航空航天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坚实支撑。

640 (38).jpg

AEIC官网-版尾.bm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