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恶意评审”有感:审稿人身份光环,不是你炫耀的资本!

更新时间:2024-05-20

本文作者:叮了当(笔名)

211博士,已发表8篇SCI。近6年担任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等十余本SCI期刊独立审稿人。


“一个充满敌意、极其不负责任、毫无学理依据的恶意评审,却要了断一个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生命。试问,这合理么?”


近日有关武汉大学博导“硬刚”某些专家对其“弟子”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恶意评审”一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其实,关于论文盲审被毙掉的案例有很多:


早前,知乎热榜话题:博士一名,SCI 论文10篇以上,大论文盲审被毙,为什么这样的事都能被我赶上?


640.webp.jpg


也有网传北大 5 个博士,毕业后仍因博士论文二次抽检不过关,而丢掉了博士学位。


640.webp (1).jpg

图片来源:未名BBS


除了学位论文盲审存在“恶意评审”问题,在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也不乏此类现象。今天也想和大家唠唠“审稿人”的那些事儿。


学术圈里的“显眼包”审稿人

当下正处毕业季,学位论文和SCI期刊论文的审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是不少硕博毕业生正在加紧着投稿。如果收到审稿人非善意的“暴击”,作者们的心情受到影响不说,甚至还会导致毕业延期。


在学术出版过程中,审稿人的论文评审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近期,本人在刷线上视频时总会看到一些自称某某SCI期刊的审稿人炫耀自己审稿人身份,并调侃是给予“Revision”还是“Reject”的推荐决定,甚至晒出了所审文稿的部分信息......


不知学术圈的其他各位硕博生或者教师们有无看到类似内容。在不少圈内人眼中看来,这种幼稚行为不仅将其可能是同行评审人行列中的初入者身份暴露,而且耻于这种以“显眼包”角色吸引眼球以提高个人关注度与满足“小人得志”的私欲


恶意评审,见怪不怪

随着网络的发达,关于审稿人各种奇葩操作的讨论在各大线上科研论坛中比比皆是,部分同行评审也受到了学术圈的诟病。


由于期刊投稿量越来越大,对于审稿人的身份要求也愈发趋于松懈,可能发表过SCI论文的人都可能会被列为候选审稿人,以致于越来越多的审稿人可能是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等。这些群体中必然会有不少是学术经历不足的人。


因此,也出现了导师让学生代为审稿,学生在公众媒体炫耀审稿行为。以及在未全面了解论文的基础上片面地下结论,对专业领域不熟悉的内容发表明显错误的意见;“戴有色眼镜”故意为难作者并放大问题等不负责的行为...这些表现无不体现出这类审稿人缺少基本的科学素养与道德。


更有甚者。


由于有些期刊采用的是单盲审稿模式,个别审稿人在看到作者信息后,打着捞便宜的目的私下联系作者,通过索取财物来提供正面的评审意见;或要求作者引用自己的个人成果,变相提高个人成果的引用率;或将论文部分信息留为己用,丧失了一名专业评审人的基本准则。这类行为不仅涉嫌学术不端,而且还可能涉嫌敲诈。


比如早前,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收到一封奇怪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之前毫不认识的印度籍“科学家”,他自称目前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客座教授。透露自己曾作为期刊评审专家审阅过他们的几篇论文,暗示他在该领域是个小同行、具有评审专家水平。然而,他却提出:“能否以合著者身份‘参与’您的文章?”


640.webp (2).jpg

兰理工教授收到邮件的格式大致如图


教授动手在Web of science学术平台查询了一下此人,发现他的SCI论文很少且几乎都是“挂名”,根本不像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在《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中,他表示以前从未收到过这种“钓鱼邮件”,这几乎也是他第一次遭遇学术敲诈。


原本,同行评审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审稿人从他人研究工作中学习到可取的思路或方法,同时利用个人时间助力他人学术成果以更科学的形式发表,可谓一举两得。尽管部分期刊对参与审稿的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出版费方面有优惠折扣,但审稿人在大多数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是无偿的。而且,若审稿人工作成绩异常突出,在达到编辑或编委的基础条件上,也有大概率被吸纳为期刊的编辑或编委。


因此,审稿人身份在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荣誉的光环。可见,审稿人认真对待所审稿件是基本要求。如果审稿人践行不到,完全可以不接受审稿任务,毕竟这些论文也是作者们花费了不少时间、人力和财力成本。


审稿人应正视身份光环

这里也想跟广大审稿人同行共勉:审稿人的身份光环,并非审稿人在公开场合或平台炫耀的资本,而是责任!


同时,也建议审稿人能坚持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开展工作,以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要求进行评论并给予建设性意见。


故意放水,如为熟人的论文降低基本的标准;或者故意为难,过度拔高要求,如对有些问题并无太大影响,但有些审稿人依旧坚持个人观点要求作者大量修改或补充一些不必要的实验,这些都属于学术欺凌。


尽管有些编辑可能会对审稿意见出现异常的稿件进行介入,但实际上大部分编辑由于工作量过大,也不会花费过多时间进行重新评估,基本上也是遵循审稿人的建议。所以需正确对待审稿人身份自带的光环。今天对待他人论文的态度,可能有朝一日也会回馈到自己待投的研究成果上,毕竟所有同行共处在同一个科学发表的环境中。


那么对于投稿的作者来说,当遇到了审稿人不公正的评审意见时,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者需要合理地维护论文发表的利益,以冷静的心态对审稿人意见进行客观的分析,有理有据且不卑不亢地对其进行Argue,并向期刊编辑申请申诉,以最大限度争取论文被重新科学评估的机会。


此外,如果各位论文作者担心自己的待投论文被审稿人提出严重质疑,甚至是遇到个别极其挑剔的审稿人对文章的猛烈“暴击”,进而耽误成果的及时发表。大家也可以物色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论文预审,提前将同行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提出修改方案,实现在正式投稿前对论文查漏补缺,提高论文的录用概率。


这里也给大家推荐我个人亲测过的第三方平台——艾思科蓝。艾思科蓝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专业SCI论文服务品牌,可提供同行资深专家修改润色和SCI论文发表支持服务,可以按“私人订制”式服务匹配同行专家,解决论文中的“老”、“大”、“难”和“偏”的问题。


最后,希望大家投稿时都不会被“恶意评审”,也希望各位审稿人同行,保持公平公正,共同打造科研净土。


版权声明:本文由AEIC学术交流中心原创,作者叮了当。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