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72

发布时间:2017-04-07

2017年春节期间在家看电视,央视重播“挑战不可能”栏目一位叫陈燕的“盲人”利用所谓声呐辨别物体和人,识别率令人称奇,现场一片叫好。看完不禁莞尔,这不是新时代的“耳朵识字”吗?怎么又在神州大地卷土重来了。央视该节目的编导及主持人、评委如果不是有意纵容,也是对公众极大误导,特别对青少年误导太多,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实在不敢恭维。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现场的评委还有大名鼎鼎的神探李昌钰!不禁感慨,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一、节目回放

为了给没有看过该栏目的读者一个交代,先概述下这位陈燕有多“神奇”。其实,陈燕已经数次参加“挑战不可能”栏目了,但每次使用的方法、招数都雷同。这里就以2015年的一期节目“陈燕挑战人体声呐探测的极限,分辨28个圆台错乱摆放的真假人”为例概述(该期节目视频见: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39633575/51dcaceb456a40c195d82081ed5bda4b)。

陈燕自我介绍说,她是一名来自北京的盲人钢琴调音师,是靠反射音在听(辨别)前面的物体。挑战规则是:在地面上布置一个较大的棋盘状方阵,共放置28个象征棋子的圆台,在圆台上由工作人员随机放置真人儿童及假模特儿童。然后由陈燕依次通过其“声呐”辨识前方放置的是真人儿童还是假模特儿童。陈燕必须全部辨识成功,否则视为挑战失败。挑战结果是——陈燕“大获全胜”,其中包括两次分别由评委周华健和李昌钰扮演的“被识别物”,几次由模特前后或并列排列的“被识别物”,还有最后一个“挑战物”——由主持人撒贝宁和一个假模特的前后组合,均被陈燕的“声呐”识别了!奇哉!


二、疑点

在陈燕辨识之前,她说自己准备了一个道具,就是一个眼罩,并且声称戴上此眼罩后即将损失她20%的听力和感知力。也就是说,陈燕主动要求增加了挑战难度。撒贝宁马上接话说,代表节目组感谢陈燕,说她这样做是为了排除任何可能对该挑战的疑义。

这里姑且不论节目组是否对该眼罩进行过检测,也即戴上后“漏光”程度如何,是否可以通过仰头或低头看到外面。表面上看,一位盲人,再戴上眼罩,无论如何在视力上不可能作弊。但就是陈燕辨识的过程中,疑点重重,使笔者对其真实的视力情况表示了怀疑。


1、“定位”表演

在辨识开始前,陈燕让音响师关一下扩音。她说是要“定位”。这里姑且不论她的定位所指,但在“定位”的过程中,她一边学动物的叫声(有点像狼嚎的那种),一边不时地把头抬起来并有摇摆行为。

再退一步说,假设陈燕就是利用她声称的声呐辨识、判断前方物体的。小撒之前在规则中已经说明圆台上站的是真假儿童,那么陈燕就没必要做画面上的姿势用嘴向空中发出声音,平视着向前方儿童站立的方向不是更有利于接受“反射声波”吗?

这是笔者看节目时首先产生的两个疑问,随着节目的进行,疑点在增多,同时越来越感觉这是一场骗局。



图1 “定位”时陈燕的一个动作瞬间


2、辨识第一位儿童

陈燕在辨识第一位儿童时,她先是在儿童前面左右来回走动,同时嘴里间断性地发出不大的声音(有人说是鸟叫);随后她又用双手间断拍打发出声音。看上去好像她一直试图利用声波反射在判断前方物体,但是镜头依然捕捉了可疑点。双手拍打了一会后,陈燕突然又有仰头的动作,同时噘嘴发声,截图如下,而儿童就在她的前方。结合前面的疑点,下面这个动作也倾向表明,陈燕并非全盲,而是利用眼罩下方的光线在偷看辨识物。否则,她抬头的目的何在?至于她嘴里的发声和双手拍打,无非是一些幌子。



图2 辨识第一位儿童时仰头


3、使用“杀手锏”

在第三个圆台上,站的是评委周华健,这事先陈燕并不知道。当然节目组可能就是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收视率的。陈燕先是照例左右拍打了一会,随后她说她要用她的“杀手锏”。何谓其杀手锏呢?无非就是前面分析的仰头,同时嘴里发出狼嚎的声音。不过,这次仰头得幅度更大了,而且反复仰头几次。当然,如果她马上说出来答案,未免让观众质疑,因为有的观众能从她重复性的动作中看出点什么。当然,陈燕应该是久经表演的“大师”。按照她之前的仰头方法,早该得出结论了。即使退一步讲,周华健的身体要比儿童高大不少,应该更容易反射声波。可是陈燕接着问撒贝宁说,节目组有可能弄不是模特和孩子的东西吗?这仍然是一个“托”性质的问题,让观众以为她已经利用声呐感知到了异常,但仍不确定怎么回事。其实陈燕当时应该已心知肚明,因为几次仰头早把问题解决了。陈燕说出是一个很高的大人时,周华健被惊呆了,并说陈燕能够靠很细微声音的反射建立出前面的一个空间、模型,并依此判断云云。听上去满高大上的,其实这不过是伪科学的一个典型特征,我们后面再总结。



图3辨识周华健时的一个姿势


4、一以贯之的伎俩

后面的表演中,陈燕多次有抬头的动作,无论是判断两位并列站立的儿童抑或最后小撒“捣乱”出场(小撒披上衣服站在一模特后面)陈燕的“杀手锏”依然如故——仰头,这里就就不一一列举了,从陈燕的表演和其行为判断,这就是一场伪科学骗局,是新时代的“耳朵识字”!



图4辨识捣乱的小撒(注意陈燕的姿势)


三、一场伪科学骗局

什么是伪科学?其实很简单,不是科学的东西把它说成是科学,就是伪科学。伪科学最大的特征是用科学术语包装自己。涉及到陈燕的几次“挑战不可能”栏目均是用科学术语把陈燕好好包装了一番。什么声呐、声波、反射、探测,还有前面周华健提到的建立模型什么的,都是伪科学常用的“包装材料”。节目是说要“挑战人体声呐探测的极限”,开始便用了蝙蝠的例子来解释声呐,说蝙蝠是利用声呐定位飞行,用嘴发出声波,然后用耳朵接受回声判断物体位置、大小和形状;陈燕挑战的真假儿童就是利用他们材料的不同导致反射的声波不同而辨识。这是伪科学常用的伎俩,拉虎皮扯大旗,用科学词汇粉饰自己、迷惑公众。蝙蝠和陈燕发出的声波完全不能类比,因为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其频率在20000Hz以上,而人发声的频率大概是85-1100Hz之间,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0000Hz。超声波的特性之一是方向性好,因此当遇到物体声波反射回去后,蝙蝠可以利用回声定位。但是陈燕发出的不到1000Hz(那种狼嚎的声音低沉,故频率更低)的声波,波长大,遇到障碍物衍射效果明显,那么反射就差。依靠这种反射波,就能辨别真假儿童,甚至还能辨别出前后或者并列形式站立的,只能是特异功能了。

读者可能问了?那世界就没有特异功能者了吗?这个可以有,但有一个原则:谁主张、谁举证;或者说,特殊的声称需要有特殊的证据。陈燕既然声称自己有可以根据回声辨识物体的本领,就应该拿出证据证明这一事实来。但是证明的过程不是靠央视这种表演,而要靠科学实验。


验证陈燕是否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科学实验并不复杂,找几位中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是在有光线的情况下进行,但必须保证眼罩能够全部遮挡、不透光;或者在全黑的屋子里进行,保证陈燕与辨识物隔离,仅靠其发声辨识。二是若是在有光线条件下测试,在陈燕辨识时,避免其来回走动和仰头,因为在来回走动及仰头的过程中,容易从眼罩的侧缝中作弊。有人可能问了,陈燕来回走动可能是为了听取辨识物不同方向的回声,那也没问题,只需要为辨识物准备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转椅就行了。三是保证一定的样本量,但不用28个,10个就可以了,就以真假儿童为例,如果她能在上述条件下全部辨识对(概率为0.5^10,即 0.0009765625,大概是千分之一),则其拥有特异功能的可信度就比较高(可惜在人类目前70亿人口中,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先例)。四是把陈燕与摆放道具的人完全分开,每次辨识的答案也不告知,排除任何暗示的可能,即做到双盲。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就是防止“托”的存在。在央视这种表演中,可以轻而易举地设置“托”。打一个比方,比如主持人小撒就是“托”,他和陈燕可以事先商议好,当小撒说“下一个”时,表明前方的儿童是真,当说“请继续”时,表明前方儿童是假。总之,这种“托”的设置会让观众完全会意识不到,而被节目中的“神奇展现”牵着鼻子走。当然,该节目中小撒显然不是托,而是和董卿等评委一样,是善良的被欺骗者。


联想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媒体上大肆报道四川大足县(今属重庆)男孩唐雨和北京市女孩姜燕等具有特异功能——“耳朵识字”,随后掀起了一股全国的特异功能热,并在一位钱姓科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科学发现”。不过当时所有的特异功能在科学实验面前都现了原形,尽管如此,一些所谓的特异功能者仍改头换面出来变戏法似地愚弄公众,特别是在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比如刚刚去世的王林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大师”。


网络上已经有人指出陈燕在过去某次访谈中承认自己并非全盲,这为前文的质疑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有视力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和好奇心,用心地表演伪科学,而节目的参与者就是一群孩子。


节目最后,当陈燕动情讲述她和她姥姥故事的时候。董卿和一些观众都掉泪了,的确陈燕的童年很不幸,值得同情,但是用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未免误导太甚了。在升级挑战的视频中,大名鼎鼎的神探李昌钰面对陈燕“更精彩”的表演对董卿说,这事他想不通。 


不禁要大声说:警惕呀,新时期的耳朵识字!



来源:史晓雷(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927&do=blog&id=103633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