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32

更新时间:2016-11-30

2015年11月,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南滩镇攀湾村发生了一件怪事:大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入河滩,大都穿着橡胶裤子,手持铁锹,在齐腰深的水里忙活,只为了能找到几块“能透光的石头”。因为传言说一块这样的石头可以卖几百甚至几万元。后来经过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没有人能真正靠这个赚到钱,地质队员的鉴定结果表明,村民所挖的石头只不过是普通的石英岩而已,河床上到处都是,并不值什么钱。


泸州上演“疯狂的石头” 上百人河滩挖掘所谓的“玉石”


其实,对于河道里的这种鹅卵石,大家应该是比较容易认的,但是,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天然产出的卵圆形岩石,因其外表滚圆,浑然天成,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破解它们的秘密。


真假“恐龙蛋”


2005年1月8日,广东省深圳市有两个人正在七娘山地区徒步考察,突然在一条废弃的土路旁发现了一块半裸露的圆形石头,他们突发奇想:这会不会是恐龙蛋化石呢?


几天之后,深圳一些媒体开始以《深圳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为题,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认为这枚卵圆形的石头是1.5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为了查明事情真相,地质专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仔细鉴定,所采用的鉴定方法是磨片,即从该石块上切下一小块,然后磨成薄片,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薄片的成分。然而,鉴定结果表明,这块石头与以前鉴定过的恐龙蛋明显不同,它并不含有恐龙蛋化石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和物质成分,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岩石而已。



2005年初,深圳一些媒体发表文章称“深圳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认为这枚卵圆形的石头是1.5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后经证实这并不是真的恐龙蛋。


堆积在一起的恐龙蛋化石


事实上,虽然深圳地区具有与恐龙生活同时期的岩石,即白垩纪和侏罗纪时期,但岩石基本上都是花岗岩,并不适合恐龙的生存,即便真的有恐龙在此生存,但那时候的地层极不稳定,火山频繁爆发,不利于恐龙蛋的快速掩埋、“绝氧”封存和形成化石。如此说来,这枚所谓的恐龙蛋竟然是假货,真的令很多人大失所望啊。


花岗岩石蛋


既然不是恐龙蛋,那它又是什么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鉴定结果告诉我们,它是一块圆形的花岗岩。


说起花岗岩,相信大家也并不会感到陌生。它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岩浆岩,由于它的强度较高,经久耐用,是常用的建筑装饰石料,比如充当石柱、地板等。但是,再坚硬的岩石也难以抵挡长期的风化作用,天然产出的花岗岩自身难免会有一些节理和裂隙,流水、空气甚至于各种微生物都会沿着这些裂隙侵入其中,无孔不入,天长日久之后,花岗岩便会由表及里层层剥离,越是棱角突出的地方就越容易被剥蚀,风化后的残余部分就逐渐朝着圆球形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状风化”。比如广州的火炉山,虽然这里山体坡度平缓,但山间大石遍布,其间可见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石块,如同一个个石蛋矗立在山间,蔚为壮观。它们绝非人为打磨所致,而是天然形成,构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地形,这种地形名为“石蛋地形”。在安徽黄山、陕西华山、福建厦门鼓浪屿、浙江沿海桃花岛等花岗岩地貌旅游景区,常能见到类似情景。


典型的花岗岩石蛋

花岗岩石蛋可大可小,小的仅为几千克,大的则可数以吨计,对比一下看看,恐龙蛋能有这么大吗?讲到这里,或许你会不屑一顾地说:原来,故弄玄虚搞了半天,这所谓的“石蛋”只不过是风化作用的结果而已,有啥稀奇的?的确,真相总是让人唏嘘不已,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点稀奇的。


因球状风化而形成的“石蛋地形” 


会“下蛋”的岩壁


《西游记》中,花果山下有一块仙石,忽有一日产下一块石卵,而后化为一只石猴即为孙悟空,这个故事妇孺皆知。谁曾想,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竟然真的有这样一座山,山上会不断地产下石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山产下石卵还有一个固定的周期,村民说它每隔30年才会产下一次。果真有此神奇之事吗?


贵州省三都县的“产蛋崖”


这座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三都县,在一片长约20多米、高6米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石头,崖壁凸凹不平。这些石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掉落几颗,仿佛是慢慢发育成熟的“蛋”从山崖上生出来一样,大个儿的直径约30至50厘米,可以达到几百斤重,小个儿的只抵得上一只拳头,而且质地坚硬,外形酷似恐龙蛋,表面还有类似于树木年轮的圆形花纹。所以,当地的老百姓给这片会“下蛋”的山崖取名叫“产蛋崖”,而且,人们认为这些圆蛋是吉祥的象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收藏几颗。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经考证,此地的地层属于三叠纪,而恐龙的出现是大约五千万年之后的事情了,这绝不可能是恐龙蛋。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比恐龙时代可要早多了,山崖的崖壁是由泥岩构成,而石蛋则是石灰岩,二者的岩性明显不同,这就说明,它们之间是一种“包裹”的关系,说白了,这些石蛋其实就是地质学中常说的“结核”。实际上,结核就是在沉积岩中形成的某种矿物质团块,通常是在周围的泥沙胶结形成岩石之前,它已经先行变成了岩石,也就是说,在沉积过程中,海水中的某些矿物质围绕着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物质为核心层层凝聚,所以最终的形态有球状、卵状及各种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小的可以是直径几厘米至数十厘米,最大者达几米。后来,海水中的沉积物不断下沉、压实,形成了泥岩,其中就包裹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结核。如今,它们重现天日,就成了看似神秘的石蛋。


可能还有好奇的人会问:“产蛋崖”每隔30十年才“下蛋”一次,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很简单,岩性不同,遭受风化的能力也就不同,泥岩风化速度快,石灰岩风化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随着崖壁的风化、剥蚀,石蛋也就慢慢脱落,彼此之间的风化速度有差异,相差几年实属正常,至于说相差30年,恐怕没有那么准确和绝对,暴雨、冰雪都会加大风化的速度,其实这都是自然因素对山崖的一种破坏而已。


当然,结核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需要适当的地理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至于结核为什么是圆形的,这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说,内因是物质凝聚在一起的时候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使得它们的表面积尽可能缩得最小,而同体积的物质形成球形才能达到表面积最小,这也就意味着形成球形最容易;外因是水的冲刷侵蚀作用逐渐将结核打磨得光滑圆润。


虽然地质学的解释打破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但由于结核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其中保存有一些有关古气候、古地理及古代地层演变的信息,对于地质学家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文/马志飞,图/互联网)


不同大小的结核


各种形状的结核

极其规则的圆球形结核

近乎一人高的巨大结核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处海岸边的各种结核

新西兰摩拉基海岸边的大圆石,也是一种结核

发现于波斯尼亚的一个超级大的结核



作者:马志飞,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北京科普创作协会会员,著有《世界地理地质之谜大全集(破解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来源:马志飞的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8217&do=blog&id=100720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