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校长
高新波教授致辞
更新时间:2025-04-30
4月23日,2025年第二届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国际学术会议(MLNN2025)在重庆邮电大学逸夫科技楼报告厅成功召开!过百名专家学者现场参与会议,共同分享和研讨最新科研成果。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 高新波教授致辞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高质量的国际会议不仅给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能有效推动学院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希望本次会议搭建起前沿性、开放式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贾焰 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系统与应用 贾焰研究员从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的概念和重要地位出发,首先提出了态势感知的三大应用需求:内容安全舆情事件态势感知,系统安全攻击事件态势感知,以及攻防对抗态势评估;其次给出针对该应用需求的三大挑战:准确、实时和全面以及给出解决这些挑战的多维关联认知模型MDATA及其发展技术;最后展示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国家级人才,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唐明春 教授 报告题目:高增益电小天线及其密集阵列研究 唐明春教授从基础理论、设计准则、工程实践汇报近期课题组在高增益电小天线及其密集阵列方面的研究进展。具有定向高效率辐射特性的高增益电小天线,由于其诸多独特的性能优势,例如电小尺寸、高效率、高增益、宽波束定向辐射等,近年来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国家级人才,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院长,张洪宇 教授 报告题目:智能化软件工程 – 进展与挑战 张洪宇教授介绍一些关于智能化软件工程方向的研究历程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接着通过分析大量软件数据(如源代码、系统日志、历史故障、度量数据等)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模型,实现自动化编程、测试、故障诊断和运维等任务,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生产效率,减少系统维护工作来实现智能化软件工程。 国家级人才,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鸿一 教授 报告题目:西南大学电信学院智慧农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李鸿一教授结合目前重庆特色山地农业的需求,展示了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智慧农业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国家级人才,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段书凯 教授 报告题目:Ada-iD: Active Domain Adaptation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段书凯院长介绍了基于视觉的入侵检测在安防、智能监控和自动驾驶等生活环境中的应用,以往的研究通过引入无监督领域适应(UDA)方法,提高了未知环境下的入侵检测性能。接着,提到了由于 UDA 与完全监督方法之间的性能差距,这些工作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要求的问题从而引出主动域适应入侵检测任务,即 Ada-iD,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查询和注释目标域中信息量最大的样本,努力实现高性能和低注释成本之间的平衡。 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喜川 教授 报告题目:高通量遥感智能信号处理 智能化遥感卫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然而高光谱等高通量遥感卫星数据吞吐率普遍在 Gbps级,受卫星载荷算力、通信、信号质量限制,在轨高通量图像处理普遍存在模型算不快、数据传不完与目标看不清的挑战。周喜川教授针对“感算传一体”低轨卫星高通量图像处理与传输挑战,系统性介绍其团队在星载高通量存算一体智能芯片设计、高能效类脑模型优化、语义无损图像压缩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 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智能通信与网络安全研究院副院长,侯维刚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无源超表面的无线光交换机制研究 侯维刚教授主要聚焦无源超表面的并行光束调控机理及其在星上交换、工业巡检以及数据中心场景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无线光交换技术的潜力并规避其局限性。以超表面的无源并行调控为主线,设计了相位梯度超表面以及介电超表面,并由此提出基于相位梯度超表面的高可靠星上无线光交换、基于相位梯度超表面的工业巡检无线光交换,以及基于无源超表面的数据中心无线光交换等一系列方案。 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大学,陈超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城市时空数据的表示学习 陈超教授在报告中围绕城市计算中的时空表示学习展开,针对路网复杂语义建模难表征、区域多重复杂高阶关系难捕捉等关键挑战,介绍了复杂语义场景下的路网表示学习、路网与轨迹联合表示学习、区域表示学习以及区域划分与表示联合学习等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专家学者们讨论了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探讨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学术交流、砥砺创新思维。通过这些讨论,与会者们也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启发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点,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学术成果交流,扩展了学术视野,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盛宴,对推动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进步,推进学科的创新发展和促进科技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