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术会议 (BFS 2022)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2-12-29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38.png


2022年12月17日,由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莱迪创新科技园、广东省艾思信息化学术交流研究院、AEIC学术交流中心承办,《现代食品科技》、广州市生物技术学会、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省药学会生物医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广州健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第四届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顺利举行。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杨新泉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刚教授、浙江大学顾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金鹏教授、暨南大学郑洁副研究员、暨南大学陈永生副研究员、江南大学李兆丰教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张兴举副研究员、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付晓芬博士出席大会并作了精彩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的融合与创新 ”,重点围绕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微生物学、分子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农业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食品合成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智造产业等前沿热点展开研讨交流。旨在促进国内外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沟通,为从事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及相关人员,解和掌握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国际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高水准、高层次的开放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领域之间建立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成果转化等交流融合。对推动引领食品与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刚教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科技创新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通过不同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交流,分享学术成果,能进一步提高学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本次大会的召开能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41.png

杨新泉研究员表示,精准营养学是未来营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健康产业的终极目标,报告从国民营养现状、精准营养概念提出和内涵、新兴生物技术的助力、精准营养的研究与转化和机遇与挑战等5个方面,阐述了精准营养在科研、市场和产业层面的现状,在后疫情时代,精准营养已然成为一种刚需,多学科的融合,多种现代技术联合采用,促进精准营养健康食品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45.png

顾臻教授表示,伴随着材料化学,分子药物学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日新月异,受刺激而响应的可编程智能体系为在剂量、时空等尺度上实现精准的药物递送提供了可能。在本次报告中,将介绍课题组目前在能随疾病相关生理信号触发的智能药物递送体系方面的创新与转化。首先,将讨论能随血糖响应的仿生递送胰岛素方向上的一些进展,特别注重介绍“智能胰岛素贴片”的研发以及微针递药体系多样化的应用;另一方面,将介绍癌症免疫治疗调节药物的局部和靶向递送,用于增强疗效并降低系统毒副作用,将着重介绍基于血小板、脂肪细胞和可喷涂凝胶的一些新疗法的创制。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48.png

金鹏教授表示,主要研究报道甜菜碱和钙处理对桃和枇杷果实冷害和保鲜效果。提出了甜菜碱和钙处理,通过诱导活性氧代谢,细胞膜脂代谢,能量代谢等途径提高果实采后抗冷性的主要机制。深入研究了不同处理通过转录调控转导冷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50.png

郑洁副研究员表示,花青素与脂肪酸的酰化作用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建立了酶酰化方法制备飞燕草苷、芦丁苷、芦丁苷和芦丁苷的月桂酸酰化衍生物的方法。通过对酰化花青素产品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的评价,评价了其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与脂肪酸酰化后,花青素的亲脂性显著提高,为其用于亲脂性食品介质中提供了潜力。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53.png

陈永生副教授表示,麸皮影响全食品的营养价值,但目前对麸皮的利用率较低。蒸汽爆破是一种绿色的前处理手段,瞬时泄下高压原料孔隙中的蒸汽体积迅速膨胀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产生巨大的剪切力,断裂化学键而使细胞爆破,打破植物自身的天然纤维屏障,提高植物原料结构的多孔性。分别对麦麸及黄豆种皮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并对其中的植物化学物含量、活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可以释放麦麸和黄豆种皮上结合态植物化学物,且生物活性也提到增强。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55.png

刘志刚教授表示,近年来,团队系统性地研究了以亮氨酸为主的BAAR对高脂诱导的认知功能损伤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通路、平衡尿素循环进而改善系统性胰岛素抵抗改善认知功能。团队还系统性的研究了MR对衰老相关认知障碍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MR可显著改善自然衰老及AD模式动物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对糖尿病并发的认知损伤同样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MR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或内源性H2S的产生增强脑部线粒体生物合成、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进而改善突触结构及功能,揭示了MR营养干预的潜在分子机制。系列研究揭示了蛋氨酸限制饮食模式是一种潜在改善脑认知功能的营养干预策略,其进一步的应用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058.png

李兆丰教授表示,糖苷键重构修饰产物具有潜在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能够为特殊人群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干预提供新思路。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100.png

         张兴举副研究员表示,组学研究和前沿技术是营养与健康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103.png

付晓芬博士表示,基于工业条件下成熟稳定的啤酒酿造工艺,应用混合发酵技术将优良的非酿酒酵母与传统酿酒酵母组合共发酵开发适用于工业啤酒生产的双酵母混菌发酵模式,以酿酒酵母为基础发酵菌、非酿酒酵母为风格菌同步接种的方式进行,简化工艺操作环节;接种比例遵循发酵初期风格菌为主导、发酵后期以基础菌为主导的原则,基于不同产品设定适宜的接种比例,提高了混菌酿造体系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实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拓展啤酒风味、提高啤酒品质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微信图片_20221229164106.png

此外,张金萍副研究员、苏光悦副教授、王瑞教授、胡婉婷、龚婷等作了精彩报告。

本次大会由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单位的食品生物领域专家学者线上作了精彩专题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交流了关于未来食品智能制造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本届大会由原定线下召开改为线上举办,但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嘉宾、院士专家、学者及与会人员初心不改,热情不减,在会议期间,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次。

大会的顺利召开,为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搭建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推动食品、生物、大健康等领域产业的快速进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