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你有做自我评价吗?

发布时间:2018-11-23

自我评价的意思就是投稿人对论文质量的评估。同时,也暗含着对目标期刊水平的评价。你不能指望一篇很水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同时你也不希望一篇很有质量的论文只能发表在低级别期刊上。所以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是投稿成功的重要部分。

 

自我评价应该从熟悉英文期刊开始。如果功利点说,可以拿学校的奖励期刊表作为参照。但除了这样的排名外,应该多看看这些期刊。很多人只在排名表上知道某期刊,却从来不读上面的论文。没有比较,就无法给自己的论文定位。最简单和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论文和期刊已经发表的论文做对比,看看你的论文是否达到了平均水平。如果做不到,最好不要投。

 

此外,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论文?作者一般都会有意无意高估自己的贡献,所谓“自家的孩子谁不亲”。审稿人和编辑可能会低估论文的贡献。所以,对论文质量及贡献的意见分歧非常普遍。这样的分歧处理不好,也会导致论文被拒。

 

什么样的贡献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在实证领域,大致分为方法和结果两种。方法的进步,特别是审稿人认可的进步,肯定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大部分实证论文都是沿用成熟和同行的方法,对于技术的改良重视不够。所以,大部分实证论文的贡献是非常依赖结果的。在方法正确,数据可靠的前提下,发现了与过往文献不同的结论,而且知道这个结论对经济学或者被研究对象的影响,这是会被审稿人认定为“贡献”的。还有一种情况,在过往文献中提及但没有被重视的问题(可能受限制于数据和方法),如果作者可以解决,那也是要加分的。

 

比如,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关心中国放宽生育政策之后,中国妇女的实际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会是什么样子?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中文和英文都有。生育意愿主要是基于小样本问卷调查,一般也就几百上千人,显然这样的调查无法代表整个国家,特别是抽样来自某一个地区。这个大家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一堆中文文献。在英文领域关于放宽生育政策的影响,也有很多讨论,其中也不乏发表在一流甚至顶尖期刊上的论文。但是,无论是上述两种文献的哪一种,都很难基于微观数据(人口普查的抽样,实际观测值在百万级别以上)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评估。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反事实”检验的问题。这种检验在社会科学里无法象医学研究一样进行对照组实验。在中国这么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如何找到适当的对照组和实验组,这是个大问题。有人研究少数民族,因为这个群体没有生育限制。但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生育意愿还是有差别的,包括文化传统等等。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对照组是大样本的汉族育龄妇女(有独生子女的政策限制),实验组同样大样本的汉族育龄妇女(没有生育限制)。通过这样的对比,才能得到真实的生育意愿差别,也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未来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趋势。显然,根据这个原则,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很难取得突破,因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实验组。如果有人能比较巧妙地化解矛盾,那一定能有好的发表——同时也为政策制定提供准确的预测数据。

 

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存在那些看似热门、实则难以实现的研究。如果要突出贡献,就应该思考并攻克这些问题。尽可能少做或者不做那些“换数据、换变量”的研究。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