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70

发布时间:2017-03-30


“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我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不怕挫折打击,没有空虚埋怨,让我看得更远……”听着张镐哲的一首沧桑老歌,我不禁想起自己2009年入职后的工作经历……


科研起步:现实和理想不是一回事



在国外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我所在实验室非常宽敞,仪器设备也精良。当时我需要做的,就是做实验、写论文。


而回到国内高校任教,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完全变了。刚开始时,我和一位同事合用办公室和实验室,启动经费没有及时、完整地到位,也没有研究生我只能利用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把以前的实验数据整理成文、写综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审稿、填写各种表格。


我白天在学校忙着各种事情,晚上和家人在一起,“又一天过去了”。我感到这是在“刀头舔蜜”——虽然每天过得很充实,领导也没有催问我工作进展,但我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科研进展,也没有搭好实验装置。


入职一年后,搭建第一套实验装置所需的仪器和配件终于到了。但这时,我已经习惯每天伏案工作的“充实”,而没用动力把装置搭好。在我看来,把装置搭起来,然后做实验,直到后来产出一篇论文,可能需要两年。而我坐在电脑前写综述,很快就有一篇论文“进账”。并且,我以前读研究生、做博士后时,只是利用课题组现成的装置做实验,没有搭过装置。


我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那样,不愿意直视堆放在办公室门口的装仪器的木箱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方面,我对科研进展不时感到“心虚”,另一方面,系里有十多名比我先进校的副教授等待晋升教授,有的同事接二连三地发表重量级论文,这使我感到“压力山大”。


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地,把装置搭建、调试好。我开始做实验,甚至晚上回家吃饭后,还骑着自行车到学校加班。


带研究生:从不会带到渐入佳境


我入职后写的综述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论文陆续发表了,我也开始做实验了。但一位旁观者提出质疑:“你和别人合作发表的论文,是以现单位为‘第一单位’的吗?你写的综述,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吗?你自己做实验了,但学校要招的是‘将’,不是‘兵’。真正的科研独立,是指导自己的研究生,用自己搭建的装置做科研,发表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你将来晋升教授职称时,别人就会看你是否已经把研究生带出来!”


同事的这番话让我“猛醒”——入职后有论文发表,这只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好了吗?课题组有没有处于正轨?有没有把研究生“扶上战马”?而习惯了“单兵作战”的我,有些发憷,不知道该怎么带研究生。


有的中年教授表示自己很轻松,因为他默认研究生为了毕业,就得发表论文。“导师只管等待学生把论文写好了送过来就行了,能不能毕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一开始对研究生管得松,结果第一回带的研究生,一个毕业时因为没有发表论文而没有拿到学位证,另一个因为自己不努力而肄业了,这使我非常被动。



痛定思痛,我开始对学生抓得紧,几乎每过两三天就找学生讨论实验进展,甚至下午把我的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再开车到学校“抓学生”。我批评过课题组所有的研究生,无论是说他们做实验、做事情的方法不正确,还是说他们做科研不努力。一开始,研究生有抵触情绪——“别的老师没管那么严,学生也能毕业”。但我认为我的管理方法符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生刚进实验室,缺乏能力,也没有科研激情,当然要管得紧。而一旦他们学会了,且自己愿意去做了,那么导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


渐渐地,课题组学生能更加独立地开展科研,还有的博士生一进校就有自己的科研点子,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课题组的风气越来越好,该做实验的做实验,该写文章的写文章,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称号,学生们也都找到了工作——想进高校的,进了高校;想去企业的,进了世界“500强”企业和业内著名的外资企业;想出国的,去了世界排名前15名的大学做博士后。


努力过后,总会有收获


拿破仑•希尔说:“不要等待;时间永远都不会正好‘合适’。从你所处的地方开始,用你能掌握的无论什么工具开始工作,你会在你前进途中找到更好的工具。”


刚建立课题组时,各方面条件非常匮乏,这使我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但我咬紧牙关往前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有了工作业绩后,系里两次给我增配了实验室和办公用房,学校和系里多次给我增配了科研经费,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教学方面,我进校一年后还没有找到教学任务。2011年,我两次提出申请开设“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都被否决了。我未雨绸缪地开始备课,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关于科研生存技能和职业发展的通俗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陆续接手了4门专业课,并凭着前期的积累,获批了校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


如今,我入职已经七年了。回顾这段“从零开始”的经历,我对研究生和一些新进校教师说:一开始起步的确很困难,也会有难受、压抑的时候,但只要能坚持下来,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还是会选择这份工作、这条路!”我坚定地说。



来源: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104130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