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5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缆控潜水器(ROV)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标志着其试验性应用成功。5次下潜中,“海龙Ⅲ”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各类海底矿物和生物样品。中国大洋48航次领队孙利佳表示,“海龙Ⅲ”ROV的试验性应用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深海科学考察又将增添一利器。
“海龙Ⅲ”是国内首台6000米级通用作业型ROV,配备七功能机械手、岩石切割机、沉积物保压取样器等先进设备,并搭载前视声呐、超短基线等特种工具,具备自动避让障碍物和深海定位能力,另装有11个高清摄像头以满足深海观测、拍摄需求,并具备长距离巡航能力。
据介绍,此次“海龙Ⅲ”5次开展科考作业,共采集到海绵、合鳃鳗、海百合、海蛇尾、虾、珊瑚6类生物。下一步,科学家将对这些样品进行实验室研究,进一步拓展对深海海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不同海山间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和连通性。另外,“海龙Ⅲ”共采集结核、结壳样品6.5公斤,通过室内化学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其金属元素组成,以及“生长”历史。
“‘海龙Ⅲ’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大跨度、长距离近底观测取样;二是具备定点、精细化作业能力。”“海龙Ⅲ”设备主要负责人吴超介绍,在“大洋一号”母船的配合下,“海龙Ⅲ”在水下完成了海山区功能测试、定点取样、标识物投放、母船与ROV联动配合、近底长距离观测、拍照摄像等功能目标任务。“其中一个潜次长时间近底作业达6个小时,挑战海底多变地形,并与母船进行了很好的联动配合。”
据悉,2018年4月,“海龙Ⅲ”完成海试验收,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据中国大洋48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怀明介绍,此次“海龙Ⅲ”ROV系统的试验性应用任务是“蛟龙探海”工程中“深海技术装备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结果表明:“海龙Ⅲ”ROV性能状态稳定、作业模式成熟、取样手段丰富、本体操控娴熟,能够适应多种水深和地形环境,具备了在全球60%的海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的能力。
神秘而遥远的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相关规章,最先探测到海底资源,并提供相应数据和资料的国家,能获得优先开采权。也就是说,技术能力是一个国家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中获益的核心条件。如想进行一场海洋开发的技术探讨,AEIC学术交流资讯中心诚邀您参加第四届能源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2018年12月07日—09日,专家学者齐聚成都,一场创新与高质量的学术会议等你参与。
会议官网:ICAESEE 2108
AEIC学术交流资讯中心
QQ客服: 627342154
微信客服
关注AEIC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
客服:+8602028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