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82

发布时间:2016-11-25

7月29-30日,2016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做创新创业专家报告。“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的收获,而不是盲目跟风!否则收获了虚无的“GDP”,却损害了孩子们的根本利益!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认真耕耘好课堂,训练、训练、再训练,让每一个小灯泡明亮起来,让每一个孩子收获“I can”的精神。”激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张教授让每个与会者切身感受着创新创业的魅力、深刻思考着为人师表的责任。



非常高兴今天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谈谈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我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的创新是漫漫长路。但我相信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必然能经过十八盘,登上南天门看到壮丽的风景。


从专注实验室高科技研究的学者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  


在座的各位可能会好奇我是谁?做什么?跟创新创业有什么关系呢?


我是一名做高科技研究的学者,研究微电子里一个小方向——微机电系统。微机电系统通过灵敏的传感功能去感触外界信息,并将其采集下来转换成信号在芯片中进行处理,由此产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底蕴,又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我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有一天我的人生突然发生了改变。


2006年6月4号,是我儿子的生日。当时我们住在美国克利夫兰,晚上在家里和母亲津津乐道生日会上趣事时,朋友家中一通突然的电话让我得知朋友被莫名其妙地抓到了监狱,拜托我赶快去救人。


交代好妈妈和孩子,我马上出门,打听救人程序、询问警察局位置。凌晨两三点,我终于在郊区的监狱里见到了朋友——一切源于一场误解,所以我顺利把他领出来了。


深夜,我疲惫地开车回家,家里的灯还亮着,妈妈还没睡。就在上楼开门的一刹那,我的人生彻底改变了——妈妈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站在门口,“孩子回家了!啥也别说,来吃饺子。”就是这一句话我们抱头痛哭。原本美国的那些年我觉得生活无比美好,可是这个凌晨为我守候的灯光和妈妈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我意识到,中国才是我的家!我对之前人生的所有骄傲产生了怀疑,开始思考哪些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我到底要做什么?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是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此之后我就从一个专注于做高科技的科研工作者,变成了想去跟世界发生真正有价值关系的思考者、行动者。这一刻,我开始真正和这个世界有了关联。


iCAN十年励志点燃青年创新星火


很快我做了一个决定,2006年6月18号我们举家回国。我在北大开设“微纳前沿技术暑期学校”,希望引导更多年轻人去从事有价值的科技创新,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我的课堂很受欢迎,学生兴趣浓厚。但是一个学生的问题再次触动了我,他说:“老师,我很喜欢高科技,可是学这些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从没想过找工作的问题,一下子被问傻了。06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高科技公司,能够真正做智能硬件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出于老师的责任感,我承诺一定给学生找到工作。



于是我去跑了全国很多园区,结果却非常绝望。很多园区打着高科技的名义,实际却从事无关的工作。天无绝人之路,最后我找到了无锡美新公司,老总是我的校友、我的朋友。然而我向经理介绍学生并希望他提供工作,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他认为很多学生空谈理论,遇到实际操作却一头雾水。我不满意这样的偏见,于是我俩打了个赌:用一场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这场比赛就叫“美新杯”。既是公司的名字,又有美好的寓意。



评判者就是我的朋友,就是企业方。没有了传统教学树立起的条条框框,也没有了工作需要的种种束缚,2007年1月9日美新杯诞生在无锡的一场讨论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比赛中,来自十几个学校的团队表现出色,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征服了评审。



比赛让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为他们赢得了工作,我很欣慰。但是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赛后一个获奖学生写给我的信。他说: “老师,我非常激动,不是因为我得奖了,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从无到有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获奖。我为我和我的团队感到骄傲!以前我总觉得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神,现在我知道我一样能行,Yes,I can。”这封信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一个老师该干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前听过无数遍的话在这时才深刻体会:我努力给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不如启发他,让他在锻炼中提高能力并收获自信。



这场竞赛延续了下来,就叫“iCAN”,我太喜欢这句话了。



自2007年大赛正式创立以来一直深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教育部教育工程项目支持。覆盖全国30省份的400多所高校,总参赛人数十余万人。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比赛不出题目、不设题限,邀请社会参与并面向全国开放,全部由校外专家组成评审团队。



2008年7月27日,iCAN比赛倡议创建无锡微纳国际创新园。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微纳国际创新园充分肯定“这里就是感知中国的中心”。2015年5月16日,刘延东副总理赞许:“iCAN非常符合国家发展主题,符合民生需求,凸显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



2010年1月正式成为国际比赛,在世界各国轮流举办,每年二十余国家数万名学生参赛。“YES,I CAN ”风靡世界。2015年正式启动国际iCAN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创新创意教育。当初微小的种子却在全世界形成欣欣向荣之势。


创新创业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理性思考


狄更斯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呢?我想,我们正处于中国的创新创业时代!



我曾遭到过很多质疑,总有人问我:你的目的是什么?想获得什么?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这么问了,政府已经在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收到了很多祝贺邮件,对方恭喜我坚持了十年终于赶上了好时机。我想并不是我的坚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其实一直都有这样的需要,只是发出的声音比较微弱而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创新创业教育从今天开始一点也不晚。



在政府发声之后,一夜之间所有的声音都来了,理性的、不理性的、正确的、不正确的……有些文件中出现了这样的政策: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创业给予学分、设立创业学位、创业失败补贴……我一方面非常激动,因为国家开始重视创新创业,但另一方面却非常紧张。创新创业不是急功近利,我们更应该理性思考: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是什么?家长、社会对他有着怎样的期待?是要每一个人去休学创业吗?是给予他一些创业学分、失败的补贴吗?不,这不能换回他的青春!



2015至2016年我在全国跑了很多的地方,跟很多老师、学生交流。我的使命就是保护住孩子,使他们不至于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下被吹到不知所措的地方。我不反对学生创新创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给予他们支持。但是,我们应该弄清楚创新、创业是两个概念。创新是我们的基本能力,人人都需要,处处都有用,跟善良、守信、诚实一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而创业则是创立一番事业,创立公司只是它的形式之一,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永不放弃的精神,复制模仿不是创业。



创业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能被做成一串串数字。一个学校里如果三分之一的学生被鼓动去创业而不在课堂上,这是非常可怕的。鼓励不会游泳的人下海,相当于谋杀;把没有基本创新能力的学生推去创业,无异于推他落水。学校如游泳池,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场;孵化器如小河小湖,让创新创业者下水实验;社会才是创业的真正江湖,一定是强者才能存活下来。



在当下教育界,许多人的目光只盯着学校的“GDP”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刚起步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的收获,而不是盲目跟风!否则收获了虚无的“GDP”,却损害了孩子们的根本利益!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认真耕耘好课堂,训练、训练、再训练,让每一个小灯泡明亮起来,让每一个孩子收获“I can”的精神。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相信在座各位也会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I can!You can!We can!



作者:张海霞,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专注于微纳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张海霞教授长期活跃在创新创业教育第一线,于2007年发起有20多个国家上万名学生参加的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简称iCAN大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所开设的《创新工程实践》是全国第一门创新创业的慕课。她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及中国科技馆等做科普讲座百余场,图文并茂、风趣幽默、激情洋溢,讲解高科技的同时将创新的理念和激情也传递给了观众,更是引起大家对科技、教育、社会的深思。


本文系据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霞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所做报告整理。

本文整理:中教全媒体  夏琪(实习)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

——————————————————————————————

文章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do=blog&id=994430



X